close

P38

敘事治療師聆聽這些描述,同時參與對話,將問題和人分開──將問題外化。

→取代「我一點動機都沒有,什麼事都辦不到」,敘事治療師可能會說「所以『問題』影響了你的能量層面」

→「我是憂鬱型的人」取代為「所以『憂鬱』讓你很難走出去」,或是「那個『問題』強烈時,會使你認為你沒有動機」

→「我是個自尋煩惱的人」可以外化為「那個『煩惱』試圖阻礙你嘗試新事物」

.

外化中,問題和人是分開的。為了協助首度探索外化的敘事治療師,有時我們會建議他們將問題想像成一樣「東西」,這樣東西正坐在治療室的某個地方,譬如當事人的肩膀上,或另一張椅子上。這麼想,可以幫助敘事治療師在心裡將人和問題分開。

.

P39

有時候可以給問題一個身分或擬人化的名字(即問題擬人化)。因為神經性厭食症對生活造成影響而前來找我諮商的人,提到這個問題時,有時候使用「瑞克斯」(Rex)、「那個惡魔」、「福瑞德」或「厭食症」。

.

P40

情緒:焦慮、擔心、恐懼、內疚、憂鬱等情緒,都可以是外化的焦點。在這些情中,治療師可能會以這樣的措辭來提出問題:

‧所以「那個內疚」使你對自己有什麼看法?

‧所以「那個恐懼」如何說服你相信走出家門是不安全的?

‧「那個嫉妒」嘗試介入

.

人際關係也可以外化,例如:那個鬥嘴、那個指責、那個批評、那個爭吵、那個絕望、那個不信任、那個嫉妒。在這些情況中的問話,聽起來可能像這樣:

‧「那個爭吵」使你對自己作為一個伴侶有什麼看法?

‧「那個指責」使你們互相做了什麼?

‧「那個衝突」使你們對彼此的看法是什麼?

‧「那個鬥嘴」在你們對話中介入多深?

.

P44

外化建立一個脈絡,讓人經驗到他們自己和問題是分開的,問題不再對他們傳達他們的自我認同、或他們的「真實」的身分。而這樣的發現通常讓人大大地鬆口氣,因為它打開空間,讓人開始對問題採取對抗的行動,也讓人共同合作,改寫他們與問題的關係。

.

外化讓問題看起來比較不那麼固著,限制性也比較少。當人和問題一分開,他們的技巧、力量、興趣、能力與承諾就更看得見。這些技巧越明顯,人愈容易取得運用。外化降低罪惡感與指責,然而也留下負責的空間。

.

外化開始削弱標籤、病理化和診斷的影響,這些影響一般都讓人筋疲力盡。外化打開可能性,讓人從一個不是充滿問題的新位置,描述自己、彼此和關係;讓人更容易為那曾經主控他們生活的問題故事重新命名。如此一來,「問題就成了問題,人和問題的關係也成了問題」。

.

外化也可以降低自問題存在以來,人際之間可能產生的沒有建設性的衝突。當人開始把問題視為獨立的實體,對於誰該受指責的爭論就變得比較無關緊要。當問題不存在於任何人的自我認同時,合作與協力變得更有可能。

.

 


從故事到療癒

.

arrow
arrow

    幸福艾瑞絲⋆Iris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